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一九零四年生于乌克兰工人家庭,一九一九年在发电厂工作,并加入共青团,不久参加红军上前线。
一九二零年,重伤复员,进入铁路工厂上班,一九二三年,任乌克兰边境地区共青团的领导工作,接着加入共产党,一九二七年病情恶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一九三三年写成自传体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原型就是他自己。
一九三四年,他加入苏联作家协会,不久获得列宁勋章,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他因病去世,年仅三十二岁。
乌克兰英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故事家喻户晓,他和妻子的钢铁爱情感人至深,下面看看他们和小说里不太一样的爱情故事。
一,她是他母亲闺蜜的女儿
一九二六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妈妈奥里加,给小时候的朋友留保芙写信,说他在克里米亚的疗养院治病,医生建议到南方诺伏罗希斯克待几个月,因此打算前往他们家小住,留保芙立刻回信邀请。
不久,奥斯特洛夫斯基也写了封信,还有照片,阿姨看到当年的幼儿已是英俊的小伙子。奥斯特洛夫斯基到达诺伏罗希斯克那天,家人去迎接,小女儿拉依萨估计是怕羞,没一起去,这个女孩已有追求者了,姐姐离异,她对婚嫁心存疑惧。
这时,奥斯特洛夫斯基走路常常拄着单拐,双手的关节也不灵活,拉依萨照顾这个大5岁的哥哥,他当过骑兵,做过电工,是团干部,乐观关心人,他吸引了拉依萨。
拉依萨父亲鲍尔菲里·基利罗维奇·马秋克,是一位木匠,帮助过革命者,地窖隐蔽他们,替革命者隐藏武器,为革命队伍筹集经费,因此马秋克被人告密,坐过牢。他对小女儿拉依萨特别疼爱的,这女孩身体健壮,帮父亲干粗活,修篱笆,粉刷墙壁等,马秋克有一个儿子,体弱多病,小伙子很善良。
不久,他们就结婚了。
二,他身残乐观有志向
一九二七年秋天,奥斯特洛夫斯基试着写作,吃过早饭,他让已经是妻子的拉依萨拿来墨水,在厚厚的本子上写着,一工作就是四个小时。拉依萨不知道丈夫在写什么,想要看看,“你呀,太好奇了,真像个老娘们儿!我在写日记。想知道内容吧?这就给你念念。”
奥斯特洛夫斯基假装念着:“十一月二十七日,奥斯特洛夫斯基健康状况尚可,左脚的大拇指还会动弹。他不愿意去医院看病。十一月二十八日,奥斯特洛夫斯基胃口大开,吃下三块肉饼,还想再来一块。然而妻子不给,说躺着多吃东西,对身体有害,可她自己却接连吃掉7块……”两口子的生活艰难,却又充满逗乐。
拉依萨说:“我们是互为补充的。我充满活力,但羞怯,又有些内向;奥斯特洛夫斯基则相反,爽朗、勇敢。我们两个人都喜欢开开玩笑。”
后来,他让她去邮寄一个大袋子,等到战友们回信了,拉依萨才知道他创作了一部描写骑兵征战的小说。战友们回信称赞和建议,又把书稿邮寄过来,以后才知道,手稿在途中丢失了。他十分懊恼,妻子百般劝慰。
一九二九年,他去莫斯科住院,她必须去照料他,团组织帮助她进罐头食品厂做工,在市郊租了半间屋子栖身。拉依萨又上班又照顾病人,忙得像“小灰鼠蹬轮”。
奥斯特洛夫斯基三个月治疗无效,关节硬化,眼睛炎症周期性地发作,体内发炎也未停止,医生要家属把他带回家,家在索契,隆冬乘火车,病人生命危险。她恳求院方让他待到春天,但被拒绝。这时,医生提出可以做个手术,割去甲状旁腺,或许能停止发炎。
他气息微弱地告诉她说:“让我们告别吧,也许就此永诀了……虽然我不是那么容易便会被送上不归路的……”她眼泪汪汪心烦意乱,两小时后,手术结束了,但是,缝合创口时,一小块棉球忘在里头需要再取出。
奥斯特洛夫斯基坚强地说:“请取吧。用不着麻醉,我挺得住。”
创口又被切开,取出了棉球,未经麻醉,病人没有呻吟一声,他脸色血色全无,眼圈青紫,呼吸微弱,妻子拿起他的一只手,冰凉的手握住她的手不再松开。
奥斯特洛夫斯基体温在摄氏38至40度之间,妻子一直守护他八天,他们一同经受了又一次死去活来,一次次治疗总是失败,院方通知:“你丈夫的病已经没有治愈的希望,继续住院毫无意义。还是把床位腾出来吧。”
“可我们无处可去。请宽限三四天,等我们弄到房子再搬。”“不行!否则我们要把你丈夫抬到走廊上去了。”他安慰妻子:“你别着急。这样吧,接下来几天,你不要到我这儿来。让他们试试,看谁敢把我抬走!”拉依萨不断奔波,一次次地跑不动产管理局。
三,他鼓舞改变了她一生
几天后,要到居住证,可以搬进半间屋子里,拉依萨先去看看,半间屋子肮脏不堪,墙壁上全是臭虫的血迹,中间用一块帷幔隔开,那边躺着一个奄奄一息的老婆子。于是,拉依萨再央求帮助,一位刚当上积极分子的女干部答应帮忙,用木板隔一隔屋子,又修理打扫一下。
奥斯特洛夫斯基送到这里,抬上二楼,屋里一张铁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箱子和板条搭的是拉依萨的“床”。
她去上班,步行一个半小时,清早先帮丈夫洗脸,喂早饭,回来时,丈夫安慰妻子:“不要难受。我不寂寞。我沉浸在幻想中呢。现在快吃饭吧。”然后就给他读报,谈时事,谈建设,谈厂里的情况。
一九三零年七月,在这简陋的居室中,奥斯特洛夫斯基开始了创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没有稿纸,她从厂里拿来废纸在背面写,她削好铅笔,放进茶杯托里,搁在床边的椅子上。
晚上下班回来,她把丈夫写的誊一遍。他的视力越来越差,仰面僵卧动弹不得摸索着写,字常常重叠在一起难以辨认。后来,妻子找来一张硬纸板,切割出一长条一长条的空格,写字方便了些,他的病情仍在发展,手臂疼得无法工作。
于是,妻子下班回来后,一个口述,一个记录,深夜不得不中止,她很早要上班去。需要大量用纸怎么办?拉依萨把裁下切边纸带—些回,订成一个个笔记本。她还弄来做两张封面的纸,从报纸上剪取字母,拼成作者和书名,像书的样子了。一九三一年五月,第一部的前五章完成了。
屋子小,亲戚们还常来,最多时住着九个人,他们夫妇,母亲和岳母,二姐和她的小女儿,妻舅两口子,妻子的小外甥。年轻人烦躁,老年人焦虑,小孩子吵闹,当然,在记录他写小说方面,有人也帮过不少忙。
八个笔记本,记录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一部的前四章,五百页左右,拉依萨约抄写一百页,其他人有的抄三百多页,有的抄一百多页,而且得空就帮着抄录,再后来,有位邻家女孩当志愿秘书,第六至第九章的创作就顺利了。
《青年近卫军》杂志从一九三二年开始连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一部,奥斯特洛夫斯基又在老家创作第二部,拉依萨没在他身旁,他不让她离开工厂。
亲友探访,奥斯特洛夫斯基都要帮着抄写,当地不少热心人成了志愿秘书,第二部提前面世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全部完成出版了,读者称赞,文学界瞩目,译成多种外文。一九三五年十月,拉依萨在报纸看到授予他列宁勋章的决定,激动得心头狂跳。
奥斯特洛夫斯基嘱她十一月二十四日到达老家索契,拉依萨以为出什么意外了,原来这天要举行授勋仪式,她乘火车赶到索契,来接她的是婆婆奥里加,婆媳俩紧紧拥抱。
医生说,再过六七天,他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奥斯特洛夫斯基已经活不长了,可他自己浑然不知,他打算去莫斯科,寻觅急需的继续写作的资料。最终,奥斯特洛夫斯基还是去了莫斯科。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晚十九点五十分,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离开了人世,一对革命伴侣相伴十载,他引导妻子走上康庄大道,她给予他爱情的甜蜜和家庭的温馨,使他生命更充实,更丰盈,减少痛苦增添色彩。
后来,拉依萨积极生活,在高等学校编辑分部学习,在“工人莫斯科”报社工作,在国立尼·阿·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任馆长,她一直到一九六三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