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诗经.国风.鄘风.蝃蝀》
微雨直译:
彩虹在东边,无人将它指,女子要出走,父母兄弟将远离
彩虹在西边,大雨下半天,女子要出走,父母兄弟不相见
这样的女子,只会坏姻缘,太不讲贞信,父母作主不愿意
曾在雨后见过彩虹吗?那七彩璀璨的光环,哪个孩子不迷恋呢!小时候,每次看到彩虹出现,我总会兴奋地大叫:“快看,有彩虹!”这时候奶奶总会迈着小脚,急匆匆屋里奔出来,按住我高举的手指,告诉我“小声点,用手指彩虹,小心烂指头!”那时候虽然小,也知道这是封建迷信,根本没道理嘛。我问奶奶,这种说法从哪儿来的呢?她自然也不知道。
直到看到诗经中这篇《蝃蝀》,心中才豁然开朗。原来这种说法来自诗经这么悠久的远古文化。蝃蝀这两个字,音(dì dōng),是彩虹的古称,而虹的出现在古代,跟爱情与婚姻和性,有着某种莫名其妙的关联。
我想,大概因为三千年前,科学还处在萌芽阶段,对于天上出现这样七彩斑斓的不明物体,古人心中虽好奇,但更多的却是敬畏与恐惧之情,这首诗中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不能用手指,和不能大声说话,正是代表了古人心中的恐惧。
还因为,彩虹的形状跟男性生殖器有些类似,因此,古人才将其与恋爱婚姻联系起来,以为虹的产生是由于阴阳不和谐,男女关系错乱所致。古人对虹的产生不了解,又害怕,所以才会畏之如虎,“莫之敢指”。
《蝃蝀》应该算是一首讽刺遣责未婚女子与人私奔,不守妇道、不尊婚俗的诗。在远古时期,男女之间虽然没有后世那么多严格的规矩,没有那么具体的条条框框,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仍是男女建立婚姻恋关系的主要手段。
诗中的女子不听父母的话,私自离开父母兄弟,去追随自己心爱的男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女子的行为虽不太妥当,但她为爱痴狂,不管不顾的行为,算得上是勇敢。她敢于反抗礼教追求婚姻自由,甚至是位值得歌颂的女性。但在古代,这种行为简直就是伤风败俗、大逆不道,让父母兄弟和家族蒙羞。
诗的前一二章重章叠咏,反复强调了女子不顾一切,选择离家出走这件事。首句以“蝃蝀”起兴,暗指所要讲的故事跟男女婚恋有关,虹在东方或是西方出现,出现前下了半天的雨,都暗喻了女子行为不端,似乎不守妇道。她不听父母的话,抛下家人远走高飞的行为,以及离开后可能和亲人不再相见的后果,都是这首诗要谴责的对象。
如果说前两章,作者还只是絮絮叨叨地陈述事情发生经过的话,那么第三章,诗的作者则干脆利落地亮明了自己的观点。“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先是尖刻地对女子进行人身攻击:“像这样的女人啊,简直就是破坏婚姻制度的罪魁祸首。” 再上升到道德的高度,进行严厉无情地谴责: “大无信也,不知命也”,简直道德败坏,太不讲贞节和信义了!这样不听父母之命,实在有违天道,简直罪不可赦!
如此鲜明的批判态度,代表了当时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看法,在他们看来,女子私奔,是为追求个人私欲不顾廉耻的做法。女子不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私奔行为,有违人伦、有伤风化,严重破坏了婚姻制度,必将对社会风气造成恶劣的影响。
一位少女,在得不到父母支持和亲友祝福的情况下,为追求恋爱的自由,婚姻的幸福,一往无前地选择跟意中人私奔,这种行为就算放现在来看,也是相当冒险的,尽管走出了反对父母包办婚姻的第一步,但在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下,后面她悲剧的命运是显而易见的。先不管她会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仅她这种无惧千夫所指,追求人格自由的勇敢行为,就值得给她点个大大的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