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震旦又称震丹、真丹、真旦、振旦、神丹,是汉传佛教经典中,古代印度人对中国的称呼,与支那同义。“震旦”一词音译自Cīnasthana(至那斯坦),又因中国在印度之东(震),乃日出(旦)之地,故名震旦。
中国史籍对印度的最早记载见诸《史记·大宛传》,当时印度被称为身毒(读作yuān dú)。《汉书》记载:“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这样的名称,都是由梵语及波斯语音译而来的。唐朝初年,中国对印度统一改称为天竺。
唐高僧玄奘往西域取经,首次根据 Indu 读音正名为“印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称身笃,身毒,贤豆,天竺等。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而在印度人眼中,中华大地地处东方,是太阳初升之地,所以,古代印度人对中国也有个非常形象的称谓——震旦。 震旦,又称震丹、真丹、真旦、振旦、神丹,是汉传佛教经典中,古代印度人对中国的称呼。如,《佛说灌顶经》卷六载:“阎浮界内有震旦国。”
“震旦”一词音译自Cīnasthana(至那斯坦),Cīna(至那)待解,sthana(斯坦)于义为“地”,与巴基斯坦(Pakistan)和中亚诸国国名词尾的stan同源。“至那斯坦”省略中间两音节,语音再进一步调整,把“那”的首音n挪给“至”而成“震”,把送气的“坦”换成不送气的“旦”,便有了“震旦”。南宋佛教辞书《翻译名义集》谓之“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中国在印度之东(“震”),乃日出(“旦”)之地,“震旦”之名音译兼顾,实乃少见之佳译。
《华严经》卷二十九载:“真旦国土有菩萨住处,名那罗延山,过去诸佛常于中住。”《彰所知论》卷上载:“赡部洲西北方有王,名割尼尸割,三结集时,于震旦国等兴隆佛法。”以上所举皆诸经中,震旦之名已成称呼中国的常用语。
佛教辞书《翻译名义集卷三(大五四·一○九八中)》中称:“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慧苑音义卷下》载,震旦一词,翻为思惟,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制作之故,即指汉国(中国)。而华严经疏卷四十七、新华严经论卷三十、希麟音义卷二等亦作是说。
据相关史料及佛教典籍所载,自后汉起,震旦这一称谓就已被印度人所使用。著名神父马相伯,于1903年2月27日在上海徐家汇天文台旧址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就叫震旦大学。震旦大学为中国近代著名教会大学,曾经有“东方巴黎大学”美誉,是中国第一所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