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李白、贺知章等并称“饮中八仙”;
他擅长草书,已达炉火纯青之境,世称”草圣“;
他的草书、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为唐文宗诏定的“三绝”。
他就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酒鬼——张旭。
草书和酒,是张旭身上最知名的两张标签,正如杜甫在《饮中八仙歌》所云: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根据唐朝张固《幽闲鼓吹》记载:张旭在苏州做官时,有一位老人前来告状,张旭在状纸上批示判去。过了几天,这位老人又来了。张旭很生气,就责备老人说:你竟敢屡次用闲事来骚扰公堂?谁知那老人却说:我到你这里来不是来告状的,我是看你字写的奇妙,可以像珍宝一样收藏。
又传闻有一贫困人家因为成了张旭的邻居,又因为多次写信给张旭,并获得了张旭的回信,然后这家人就把张旭的信拿到集市上卖,然后变得富裕起来。
这些故事都足以证明张旭的书法确实精彩、高妙。
然而,事实上,在“书法家”的光环之下,张旭还是一位诗人,其诗与张若虚、贺知章和包融齐名,并称“吴中四士”。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张旭的诗——《山行留客/山中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从题目可知这首诗乃是诗人为了留客而作,不过不同于一般的留客,这不是希望客人留在家中,而是希望客人留在山中。那么既然希望客人留下,必然要罗列一些值得客人留下的点,比如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悬泉飞瀑……但若是如此尽数罗列,反而让客人失去了兴趣,因为你都罗列完了,他也都知道了,那他何必还需要留下来呢?所以,如何巧妙留客,这是个问题。
那我们来看诗人是如何解决的,诗人只用了七个字“山光物态弄春晖”,山里的景色如何美丽如何神奇,诗人统统不写,而是从全局从整体入手,引起客人的好奇心。山光物态四字包罗万象,有“春晖”二字,可知,春色醉人,万象更新,这一切,诗人不用再说,客人已自然能想象。但这里,诗人用了一“弄”字,真是妙极,一个“弄”字让山里的花草树木、鸟鱼虫兽都变得鲜活、灵动起来,它们哪里是在撩动拨弄春天呢,分明是在拨弄客人的心。
有了这一句,留客便是顺水推舟的事了。于是诗人抓住机会,趁势追击:莫为轻阴便拟归。你不要看到天边出现了一点乌云,天气有了一点轻阴便要做回去的打算。这一句真是高明,光有前面的无边春景,客人只是动摇了要回去的想法,但是此句一出,便直接否定了客人要回去的这种想法。无边春色,山光物态,轻阴便作归计,这种打算是不对的。
仅有这两句,客人就会留下了吗?或许会,但也或许不会。因为在客人心里还有其他的顾虑,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现在乌云渐起,若是在山中突逢春雨,虽然春雨贵如油,但毕竟也会弄湿了衣服,而且也不是谁都像苏轼和笔者一样喜欢淋雨。所以怎么办呢?怎么打消客人的这个顾虑。
我们看诗人怎么做的,继续,直接把这个顾虑给你打消,他不是说我带伞了,放心。而是直接告诉客人: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即使天气晴朗没有阴雨迷蒙的时候,去到山中云雾深处衣服也会沾湿。
这一句同样非常巧妙,第一是彻底打消了客人的顾虑;第二点,呼应了第一句“山光物态弄春晖”,“入云深处”会看到怎样的美景,见到一个怎样奇妙的世界,山里的春景再一次撩弄客人的心。同时,诗人能写出这一句,说明诗人经常去,正如《唐诗摘钞》所评:“'入云深处亦沾衣',非熟识游趣者不能道。”
我想此刻客人内心的想法应该是:快走,我要去云深处!
另外,作为一首唐诗,这首诗却蕴含着宋诗的哲理:“莫为轻阴便拟归”,要欣赏最美的景致就不能浅尝辄止。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在克服困难后迎来的美景,才更加赏心悦目。
整首诗语言质朴,虚实相间,词浅意深,余韵无穷。正如王士祯所评——清词妙意,令人低徊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