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近段时间,网上一组漫画火了,爸爸和孩子交换人生,孩子成为爸爸的家长,爸爸成为服从孩子命令的乖“爸爸”,整个情节十分创有趣,让人不禁发笑,也引起了我们作为家长的反思。
漫画中,爸爸一脸无精打采地回家,孩子热情招待“爸爸今天有没有认真听领导讲话,有没有和同事吵架啊?”
委屈的爸爸默默地走向了房间,热心的孩子还在旁边折腾“拿绩效了吗?”,爸爸不想理孩子,孩子却不停唠叨“你知道吗?隔壁小明爸爸已经过商务英语十级了”爸爸心想“不听不听,王八念经!”孩子却说“爸爸啊!我可都是为你好啊……”
最可爱的还在后面。
“爸爸啊,你表现好点啊,待会隔壁小朋友都要来,你在他们面前表现好点,可别在其他爸爸妈妈面前丢脸啊!”
漫画虽然好看,但也引起了我们沉重的反思,一位32岁的父亲留言表示:自己也和孩子交换人生3天,后面才发现自己曾经有多残忍。
我们从父母的视角切换过来,换位思考,似乎从来没有在意过孩子的想法,总是把我们以为的好强加在孩子身上。
父母和孩子的矛盾,用一个心理词汇解释很恰当,叫作“蒙蔽”,它源于心理学家莱茵。
具体表现是:孩子明明产生某些感觉,父母却觉得没有;父母认为孩子产生某些感觉,但孩子压根没有感觉,用调侃的话来说就是“你妈觉得你冷”,你觉得说这话为孩子好,孩子感受到的却是否定。
出现这种问题的本质在于,父母缺乏共情,蒙蔽现象彻底隔离了亲子间真实感受的交流。
有调查研究发现,当家长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时,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以强硬的态度进行责怪、训斥,企图让孩子听从自己的意见和意愿,直接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还有的家长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开始努力和孩子共情,最后发现没那么容易,只能做到轻描淡写地“假共情”。
近几年来,心理学家们反复强调了换位思考对亲子关系的影响,让家长意识到了这其中的重要性,从而掀起了一系列关于培养孩子共情能力的培训风波。
很多家长都想让孩子尝试,企图改变孩子,但他们忘了,孩子的共情能力最初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你了解孩子的需求吗?
一位妈妈表示自己是为孩子好,结果却遭到了孩子的“冷暴力”,我们来看看她的故事。
a女士的儿子生病从学校请假,没有去幼儿园,吵着闹着要看电视,考虑到孩子身体问题,a女士勉强答应儿子只看半小时,看完就去休息,还解释了看久了不利于身体的康复。
她觉得自己解释的很清楚了,儿子应该会理解听她的话。
可是儿子看完后还想耍赖,想再看会,看到孩子不遵守约定,a女士只好耐心和儿子讲道理:“妈妈知道你喜欢看熊出没,但是我们之前不是已经说好了吗,只能看半个小时啊 ,你这样不是违反了和妈妈的约定吗?做了个不守信的宝宝”。
孩子听到这确实不看了,但他还是没睡觉,反倒玩起了自己的积木,a女士几乎忍无可忍了,她强压抑着自己的愤怒,尝试心平气和地沟通。
可是儿子最终还是没听,a女士觉得说再多也无意义,她抱起儿子狠狠地抽打他的屁股,儿子被打完,抽抽噎噎地去房间休息了。
可就在这次后,a女士发现一个问题,儿子对自己越来越冷淡了,他看到自己就躲,像见了瘟神一样。
对此,这位母亲很苦恼,她真的不懂,为什么好好跟儿子讲道理,耐心给儿子指引,儿子总是不听,最后打了两下而已,就把儿子心“伤”了,怎么这么“难管”呢?她也知道要去共情孩子的感受......难道是自己共情得还不够多吗?
其实,在分析师看来,这位妈妈也是处于一个蒙蔽状态,她看不到儿子不听话的背后,有什么心理动机,她看到的,只是儿子的表面行为。
a女士儿子任性的背后,其实是想在生病最脆弱的时候,得到大人的安慰和关心,他也知道生病要好好休息的道理,只是心里有点脆弱,想获得妈妈的“特殊照顾”罢了
他只是想让妈妈在这个时候宠宠她,而不是故意耍赖。
有的时候,家长以为自己理解了孩子,其实没理解,给孩子的感觉就是:“你们没有听到,你们不理解我”。
你真的会鼓励孩子吗?
孩子遇到困难后向父母求助,父母给出的反馈就至关重要。
任何细小的回馈,都会影响孩子认知三观的形成。
现在的父母,遇到孩子向他们求助,本能的反应就是讲道理,比如,孩子说自己胆子小,不好意思上舞台,不懂共情的父母只会说“你在犹豫什么呀!我不是已经告诉你可以怎样做了吗?
你去做呀,做了就知道了呀”孩子听完之后,并没有感觉到被理解,他只是感觉父母在拒绝自己的情绪,最后的结果就是,无论父母说什么,自己都会听不进去。
高情商的父母不会着急给孩子想解决办法,他们只会一步一步询问孩子感受,了解孩子真正的心理诉求
“妈妈看到你很想上舞台表演。可以跟我们说说是为什么吗?你想上台是想展示自己吗,有我们可以帮助你的地方吗?”
你看,这样一来,孩子就自然会感受到父母是在为自己“发言”。而不是在“自己和道理的世界”里对话;当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被肯定时,就会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自然就完成了和父母的“共情互动”。如果你也有相关的家庭困扰。不知道如何教育好孩子。可以来后台找我,我会努力帮助你。
学会爱孩子的第一步,就是弯下腰,以他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你自然会有很多从不曾有的见识,也会更加了解你 的孩子。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