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晚上7点,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
在这之前一段时间内,莫言高登国际博彩公司公布的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赔率榜榜首。在这之前一年,莫言凭借《蛙》荣获中国的最高文学奖项——茅盾文学奖。
2012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瑞典国王和王后亲临典礼现场,并为获奖者颁奖。莫言身穿黑色衣服,从瑞典国王手上接过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证书及金质奖章,并发表了获奖致辞《讲故事的人》。莫言获奖的消息传回国内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在舆论场中持续发酵,各种各样的观点精彩纷呈。官方对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件事,所持的态度是肯定与称赞。
《人民日报》指出:莫言获得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是一个文学大事件。这个事件一方面表明中国文学被国际社会认同,同时也表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的国际语境形成。
文化部在给莫言的贺信中说:莫言同志以卓著的文学创作成果,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这是值得我们中国作家、艺术家自豪的事。
中国作家协会在给莫言的祝贺信中说:莫言的获奖,表明国际文坛对中国当代文学及作家的深切关注,表明中国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意义。
但在网络上,却有不少反对的声音。比如在百度莫言吧中,有网友认为:莫言作品迎合了西方人的口味而且暴露中国人太多的丑行,是因为抹黑中国人才获诺贝尔文学奖。也有网友这样评价莫言:在我们眼里你只是个文字的堆砌者,是个肤浅的小说撰写人,文学理论方面你的话就像三岁小孩子说出的话。一些专家学者也发出了反对的声音,比如西北大学(现在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的柯岚教授称:莫言得奖更像是得了一个和平奖,面对文学来说,没有自豪可言。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专家学者虽然言之凿凿地对莫言获诺奖加以否定,但其实很多人并不了解莫言的作品。著名公知陈丹青便曾说过:我没有读过莫言的作品,我无法评价他的文学,但我知道诺贝尔这样一个委员会,今天终于把奖给了中国,妥协也好,策略也罢。
陈丹青的言下之意非常明显,那就是莫言获奖跟文学关系不大,只不过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一种策略或妥协。
陈丹青算是把话说得比较委婉的,还有不少专家态度更为激烈。比如著名文学批评家李建军,在《文学自由谈》发表了《2012年度“诺奖”授奖》解读》,直接批评莫言是因“丑化中国人形象,迎合西方人想象”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隔多年之后,自媒体大V司马南又翻出李建军等人的旧论,在网络上发布了《莫言是这样获奖的,解读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莫言粉丝教育司马南(实况录音)》等作品,掀起了新一波“批评莫言”浪潮。
司马南也跟陈丹青一样,自己也承认没读过多少莫言的书,翻过但没认真看。司马南和陈丹青的观点应当是针锋相对的,毕竟司马南喜欢歌颂中国,而陈丹青则是喜欢说西方好话。但有意思的是,在对待莫言获诺奖之事上,司马南的态度和陈丹青却出奇的一致。当然,司马南的态度更为激进,只是他的论点和论据都不过是在重复别人早就说烂了的内容——莫言曾说“文学不是用来唱赞歌的,而是用来揭露黑暗”,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给莫言的授奖词。
司马南认为,莫言的文学创作态度存在很大问题,文学除了可以揭露问题,也可以用来唱赞歌。从逻辑上来讲,司马南的话没有问题。但是,司马南借此批判莫言,却存在问题。
中国文学自古以来就有批判的传统,远的不说,就说现代大文豪鲁迅,便是以辛辣的批判闻名于世。司马南口口声声说欣赏鲁迅先生的深刻,却又骂莫言不唱赞歌,着实令人费解。司马南还认为,莫言之所以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是因为莫言的作品丑化了中国人形象、迎合了西方人的想象。当然,司马南这个结论并不是通过阅读莫言的作品总结出来的,而是根据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莫言的授奖词推测出来的。
2012年12月10日晚,瑞典文学院诺奖委员会主席瓦斯特伯格,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宣读了对莫言的授奖词:
莫言是个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虚伪。他有技巧地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高密东北乡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在这些民间故事中,驴与猪的吵闹淹没了人的声音,爱与邪恶被赋予了超自然的能量。
莫言有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他很好地描绘了自然;他基本知晓所有与饥饿相关的事情;中国20世纪的疾苦从来都没有被如此直白的描写:英雄、情侣、虐待者、匪徒,特别是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母亲们。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真理、常识或者同情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人鲁莽、无助且可笑……人类的自我和贪婪却一直存在。所以莫言为所有的小人物打抱不平。
在莫言的小说世界里,品德和残酷交战,对阅读者来说这是一种文学探险。曾有如此的文学浪潮席卷了中国和世界么?莫言作品中的文学力度压过大多数当代作品。在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莫言之后,瑞典文学院则给出了如下理由: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司马南在《莫言是这样获奖的,解读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重点对颁奖词进行了解读,并且捏造了“某种主义的恐怖”之类的话,并且说莫言当时正笑着。笔者查阅了英文版的授奖词,并未发现这句话,不知司马南是从何处看到的。司马南还重点提到了《酒国》《丰乳肥臀》《蛙》等作品,认为西方人之所以欣赏这些作品是因为莫言抹黑了中国。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作品确实揭露了很多问题,但是揭露问题并不等于抹黑。这就好比鲁迅先生揭露了那么多问题,他是在给我们抹黑吗?
况且,莫言还凭借《蛙》获得了具有浓厚官方色彩的茅盾文学奖。当时,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给的颁奖词如下:《蛙》以多端的视觉,呈现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苍茫,表达了对生命伦理的深切思考;从容自由,机智幽默,平实中尽显生命的创痛和坚韧,心灵的隐忍和闪光,体现了作者强大的叙事能力和执著的创新精神。
就连官方都能够接受《蛙》,并且还给出了高度的称赞,为何到了司马南这里,就是给西方递刀子了呢?此外 值得注意的是,莫言之所以要写那些问题,绝不仅仅是为了揭露,而是有着更深的思考,指向的是人类的生存和生命的意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南意图通过他的描述将莫言与官方、人民对立起来,但莫言其实是体制内的作家,经历非常正。莫言于1976年2月参军,曾任战士、班长、教员、干事等职,于1984年9月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直至1997年才脱离军界转至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日报》工作。如今,莫言已经多次连任中国作协副主席。
而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不久,还受邀抄写了毛泽东的《延安讲话》。《延安讲话》全称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系统地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革命文艺运动的经验,回答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中长期争论的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对中国文学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12年1月18日,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写了一封《特邀抄录毛泽东手稿约稿函》,邀请一百名文艺界名家参与抄写《讲话》片段,汇集成书正式出版。莫言正是参与抄写的名家之一。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不少人拿这件事攻击莫言没有立场,骂莫言是没有操守的文人。但莫言却说:
你们什么都可否定,《矛盾论》《实践论》你们否定得了吗?《论持久战》你们否定得了吗?他的诗词也许你不喜欢,但他诗词所表现的气概和胸襟你能写出来吗?你可以不喜欢他的书法,可你能写出他那种狂飙的书法吗?面对这么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把他妖魔化,漫画化,是不理智的。莫言面对骂声,并未像往常一样选择沉默,而是霸气回应。由此,不难看出莫言对毛泽东的崇敬之情,也不难发现司马南在视频中对莫言的恶意揣测纯属无中生有。
至于莫言为何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小新认为原因主要有三大点:一是中国的崛起;二是莫言本身的创作成就;三是翻译。
因为中国的崛起,中国在国际秩序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围绕诺奖博弈的力量发生转移,中国已经成为其中的重要角色,而不是边缘角色。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作为一个文明悠久的强大国家,理应得一次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或许并不是当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家,毕竟文无第一。但莫言的文学成就绝对是最顶尖的,和余华、贾平凹、张炜、阎连科、格非等人一样可以作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代表。在一众顶尖的当代作家中,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呼声是最高的,如莫言的老师徐怀中、童庆炳,昔日的诺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诺奖评委马悦然等都认为莫言是中国最有潜力的诺奖获得者。这是因为莫言的许多作品都以英文、瑞典文的形式呈现在了诺奖评委眼中,毕竟除了马悦然之外的评委都不懂中文。
小新认为,莫言获诺贝尔奖文学奖确实并不是纯粹文学的胜利,但也绝非司马南所说的“抹黑中国,迎合西方”。如果非要说迎合,那也是西方迎合我们,要不然他们为何要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军人出身,一直在体制内,并且刚抄写过《延安讲话》的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