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有钱人的。早安,打工人!”
“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打工才是。早安,打工人!”
突然之间,“打工人”一词就快速流行,火爆网络,成为很有共鸣感的网络文化。或许是因为,在现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中,“打工人”一词准确反映出了一种集体情绪。
网络上这样形容打工人是个怎样的存在:他们起早贪黑,拿着微薄的工资,做着辛苦的工作,平凡中透露着追求,在屈辱里努力表现出倔强,虽然没钱,但有着不卑不亢的礼节。
“打工人”一词出现之前,出现过不少类似的词汇,如打工仔、社畜等,相对来说,“打工人”更接地气,群体也更广,打工人不仅仅包含了社会蓝领,还囊括了白领甚至金领。
一方面,“打工人”一词昭示了劳动者对其工作意义的广泛询问与关切。工作是到底为了什么?仅仅是养家糊口的工具吗?如何从工作中找到价值感呢?
在“打工人”一词的拷问下,薪水与社会地位不再是衡量职场满意度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同样需要纳入考量的还有工作是不是自主生活的一部分,是不是有意义。
人生实苦,每个阶层都有自己难以逃遁的痛苦。既然痛苦是一定存在的,那么,最重要的是,认真想想什么是自己最想要的生活,哪些是自己最心甘情愿承受的苦。
就像毛姆《人生的枷锁》里的菲利普,不断在摆脱人生的枷锁,不断在找寻人生的意义,但是最终却发现,最后这道枷锁他怎么也不想解开,心甘情愿接受这道枷锁,锁住最想要的人和事。
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时,就会羡慕别人拥有的东西。要想找到工作的价值、人生的意义,首先要想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另一方面,“打工人”一词反映了一种职业平等理念。“打工人”打破了所谓的中产阶级与底层的界限,成为一种集体身份标签。
职业无高低,不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不论是蓝领还是白领,出一份力,吃一份饭,分不出高低贵贱,也没有任何不同。
“打工人”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揶揄,体现了个体对其生存困境的解嘲与反思。
虽然我们是打工人,但是并不卑微;尽管压力山大,但是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
就像罗曼罗兰说的,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打工人都是热爱生活也热爱这个世界的人。
希望所有打工人,都能打好自己的工,找到自己的路。纵然人生多艰,也要笑着面对。早安,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