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来了,风和日丽,阳光明媚。
临近中午,鞭炮此起彼伏,普天下的国人喜聚一堂,传承中华民族佳节,对酒欢歌,国泰民安,其乐融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历史长河,走过了多少春秋冬夏,人世间悲欢离合,洗涤了无数尘封的记忆,芸芸众生中,我们成为匆匆过客,几多留恋,几多轮奂。
我出生皖北平原,那里幅员辽阔,一马平川,中秋时节,谷物丰盛,颗粒成熟,艳阳高照,和谐美满。
散落的村庄,炊烟袅袅,酒香迷人,菜香垂涎,人们从集市上满载而归,空气中洋溢着欢乐和幸福。
门口的鞭炮染红一地,一家老小端坐中堂,把酒言欢,好不惬意。
远归的游子,慈爱的长辈,嬉戏的幼童…,中国人的情有独钟—中秋节,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蔓延。
母亲这个时候总是在厨房里异常的忙碌,她要把丰盛的菜肴准备妥当,桌子上的菜摆得满当当,等一切准备就绪,她就会央着我们放鞭炮然后斟满美酒,笑盈盈地和我们团聚一桌。
门外的柿子树上坠满了火红的柿子,叶子落了一地,秋分飒飒,柿子在秋日下格外地迷人。
母亲从里屋眯着眼看着秋天的丰腴,我也跟着母亲一样,满足地吧唧着丰盛的午餐。
母亲是位积极上进,有着四十年教龄的老教师,她期待着她的孩子们的成长。
这个时候,她总会念叨几句,“好好听话,过上好日子。”
就这几句,她一直讲,一直说,从不厌烦,她没有多伟大的愿望,一家人都好就是她的夙愿。
吃完饭,我恳求母亲休息一会,她笑着,“不累呢,要和面炸小果。”
小果是皖北中秋节的特色零食,活上一盆面,擀成皮,用刀切成规则形状,大锅下油,烧热后,切好块状的面皮滚如锅内,到了一定时间,迅速捞出,放在大铁盆里冷却,冷却过程期间可以撒上芝麻和糖,提升口感。
小果子出锅需要火候,母亲每次都如做一件艺术品一样,小心翼翼,出锅的成色让她满意,她就会眉眼都是笑意,大功告成一般。
如果稍有一点闪失,有些焦了,她会不停地自责,甚至中秋后好长一段时间,一旦来客人,端出小果子招待别人,她都会歉疚地让大家将就着吃。
那个时候,农村没有零食,小果子就成了美味,出锅凉透的果子,母亲就找来塑料皮袋子把果子倒进去,然后用绳子把它扎好。
一切就绪后,就放在家里的橱柜里,累了、饿了就抓一把,碰到家里的孩子出门上学,就会让他带些,打打牙祭。
日子就这样不紧不慢地一天天滴滴答答奏着欢快的歌,每年中秋如是。
每年我都能嗅到农村田野里的谷香,人家屋顶上祥和的气息,总能感受到母亲的温暖。
后来我远离了家乡,很少再像孩子一样团聚在母亲身旁,偶尔一次,母亲满头白发,步履蹒跚,她被岁月洗礼老去。
她还像当年那样在厨房里忙碌,只是多了我媳妇这个帮手,她的动作明显缓慢,但是精神一如既往地对小辈的关爱。
她不仅是母亲,也成为了奶奶,她用一辈子的心血为着家庭默默无闻地奉献,抽空了自己所有的心血。
又是一年中秋,母亲已经远去,想到她的点点滴滴,一生平凡伟大,突然心里一紧,眼睛苦涩,思念她的离去。
中秋佳节倍思亲,遥忆母恩泪湿襟。
天国如有曾故人,千里共婵心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