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作者:洞见yy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汉尼斯·阿尔文曾说: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即使是在当今社会,孔子的言行仍能解开无数人的迷茫和内耗。
今天,晚君挑选了孔子和弟子的6段对话,让我们一起领悟圣人智慧,读懂生活就不累了。
1
关于过往
原文: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鲁哀公请教宰我有关祭祀土地神牌位的问题。
宰我回答说:“夏朝时候用松树做牌位,殷商时候用的是柏树,周朝用的是栗树,目的是要让百姓看到牌位就吓到战栗发抖。”
当时西周已然覆灭,宰我心里仍旧对它的残暴统治愤愤不已。
孔子听闻此事,就告诫宰我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劝谏了,已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追究了。”
洞见君说:
很认同孔子劝告宰我的话,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很多事情,不论好的坏的,一旦过去,就成了既定的事实。
你再去追究批评,全然无用不说,还会使得自己闷闷不乐,拖累此刻的生活。
既然于事无补,不如活得轻松点,把事看淡,放过自己。
特殊年代,沈从文因为写过很多爱情小说被文学理论家许杰批评有伤风化。
为此,他受到批斗,被罚扫厕所,受尽了苦楚。
后来嘈杂的时代渐渐落幕,沈从文也被平反。
有一天,他见到许杰来拜访自己。
他不仅没将对方拒之门外,反而热情款待,两人相谈甚欢。
临分别时,许杰向他深鞠一躬,哽咽地表示歉意。
沈从文则立马上前扶起对方,笑道:
“过去的事就别提了,你不说,我都忘了。”
正是沈从文的豁达使他心无怨念,顺利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人生都是阶段性的,一关接着一关,一程紧着一程。
学会在脑海里竖起一道道门,每走一程就及时关上身后的门。
如此方能隔断过去的侵扰,不受往事之忧。
《了凡四训》有一句话:“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忘记过去的怨恨,释怀从前的遗憾,活在当下,这才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
2
关于说话
原文: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译文: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说话谨慎就是仁。”
司马牛又问:“说话谨慎,这就是仁吗?”
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洞见君说:
孔子的弟子司马牛性情急躁,说话随心所欲,经常得罪人。
孔子就教导他,说话一定要谨慎。
俗话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很多时候,你无意间的一句话就会戳人痛处,最终招致祸患。
明初文学家解缙天资聪颖,年纪轻轻便被皇帝提拔到翰林院。
有一次,皇帝请他点评朝中各位大臣,让他畅所欲言。
解缙闻言,便开始分析大臣们优缺点。
看到皇帝频频点头,他一时话如泉涌,顺势就谈到此前被皇帝处死的大臣李善长。
解缙言语之间,尽是对李善长的惋惜,却不知这一番话已然惹怒皇帝。
结果谈话结束不久,他就被贬回乡,断送了仕途。
《格言联璧》里说,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能说会道固然是好事,可一旦失去分寸,口不择言,就会酿成大祸。
所以日常交谈时,与其滔滔不绝,不如三思后言。
当你说话慢下来,句句过心,自然就不容易出现纰漏,生出是非。
君子慎言,人贵语迟。
管住自己的嘴,开口慢半拍,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保护。
3
关于自省
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才是君子。
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叫君子了吗?”
孔子说:“内心反省而不内疚,那还有什么可忧虑和恐惧的呢?”
洞见君说:
在孔子看来,君子一定要常反省。
当一个人不断地反省自己,就能审视自己的得与失、功与过,从而准确找出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
这样一来,就不会产生莫名的焦虑与忧愁。
有一年,孔子路过齐国,按照礼仪规矩,应当先拜访国相晏子,再拜见齐景公。
可孔子却认为晏子依附过三位国君,便觉得他为人不够正派。
晏子知道后十分气愤:
“孔子都没见过我的作为,就质疑我。人们都敬重他,我却觉得他不值一提。”
孔子听闻此言,没有责怪晏子不留情面,而是反省自己:
如果我没有妄加评判晏子,他又怎么会以轻慢之言待我?
想到这里,他赶忙前往晏子府中道歉。
正是凭借这种反躬自省的态度,孔子很快弥补过失,最终还和晏子结交为友。
布朗宁说:“懂得自省的人,一定不是庸俗的人。”
无论什么时候,人只有通过反省,才能更真切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当你反思出了问题的关键,对症下药,自然而然就能修正自己,不断成长。
4
关于做事
原文: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
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处理政事。
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洞见君说:
子夏刚当地方官的时候,孔子曾告诫他,一定不能急功近利。
这个道理其实不仅适用于当官,我们平时做事也应如此。
现实中就有很多人急于求成。
刚踏入一个新行业,两三个月就想升职加薪,只能遭受挫败;
想要考公考编,临近考试才突击学习,最后没有考上;
跟客户谈项目,仅商谈一两次就急着达成合作,结果把项目搞黄。
很多时候,你越是心浮气躁,就越容易把事情搞砸。
而聪明人办事,都懂得循序渐进,徐徐图之。
汉朝时,有位叫卓茂的官员,做事沉稳。
朝廷把他调任到治安很差的密县,希望他短时间内改变密县面貌。
可卓茂赴任后并不像其他官员一样严惩罪犯,而是每日到处走访,了解各处民情。
当地百姓抱怨他不作为,朝廷也多次下发公文催他整治。
可他依旧没有开展实际行动,直到大半年后,他才决定在密县施以仁义教化。
他发现,当地治安差,并不是那些人坏,而是他们的生活没有得到应有的善待。
就这样,官府抓到贼人后不仅不罚,反而询问缘由,给予一定的帮助。
最终经过数年的治理,整个密县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他也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做事就是如此,如果一味图快,结果就是功亏一篑。
反倒是不骄不躁之人,行事稳扎稳打,做一事则能成一事。
就像曾国藩说的,唯天下之至拙,才能胜天下之至巧。
愚蠢人办事才会求速成,聪明人都会下笨功夫。
学会放下浮躁,步步为营,自能把事做成,把活干好。
5
关于宽恕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
孔子说:“那就是宽恕吧!”
洞见君说:
对孔子来说,恕是人一生需要遵循的准则。
宽恕了他人,同时也放过了自己。
北宋郭进担任山西巡检时,有一个手下军官诬陷他不守法度。
朝廷将军官交给郭进,任由处置。
当时正赶上并州贼寇入侵,郭进就对这个军官说:
“你敢诬告我,说明胆量不小。现在我不杀你,如果你能消灭敌寇,我就向朝廷推荐你。”
后来,这个军官拼死作战,在战场上大获全胜。
郭进果真推荐他升了官,对方感激涕零。
郭进的宽恕,不仅救下了对方性命,还收获了人心。
就如《菜根谭》所言:“以宽容之心待人,心中容得万物,方能恩泽良久。”
人生海海,我们注定会碰到许多不顺心的人。
你若容不下对方,心中便会充满仇恨和计较。
选择宽容别人的过错,容纳那些伤害自己的人,你脚下之路也能越走越宽。
6
关于社交
原文:
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译文:
子贡问怎样交朋友。
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善意地引导他,他不听就立刻停止,不要自找侮辱。”
洞见君说:
在孔子看来,规劝他人一定要适可而止。
在人际交往中,总有人喜欢苦口婆心地劝导他人,希望对方能合乎自己的心意。
但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甚至还会招致对方的厌恶。
其实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都不相同,所以千万别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学会尊重对方的选择,才能维系双方的友谊。
明朝时,王阳明和湛若水虽是至交好友,却分属不同流派。
他们一个开悟了心学,一个创立了甘泉学派。
两人每次见面都会唇枪舌剑,相互辩驳对方。
王阳明认为湛若水的儒释道三家平等学说有误,湛若水则以为王阳明对“格物”的理解太狭窄。
当时大家都觉得他们早晚会决裂。
谁知他们多年来交换各自的感悟心得,惺惺相惜,相互砥砺,感情一年胜似一年。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一个人若是时刻想纠正别人,交往再多的朋友,最终也会将对方从自己身边推走。
学会接纳各自的差异,才能拉近双方的距离,让彼此舒服。
人与人相处最好的方式,便是不规劝,不置评,发自内心地尊重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