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19日,红军长征到了云贵川三省交界的赤水河地区。中央红军1934年10月,撤出瑞金时候有8万多人,由于王明的教条路线,在“湘江之战”后,红军减员到只有3万多人,面临覆灭的危机。而蒋介石的国民军和地方军加起来近40万的兵力,几次形成数倍于红军的包围圈。红军是怎样九死一生,跳出重围,绝地反击的呢?
敌军一路围追堵截,想要消灭红军这个强劲对手。军委所在的中央红军更是承受了最主要的打击。战争的残酷在于,万骨枯了也未必能功成。历史书上短短几句话一页纸,却是当年数万战士用血肉和生命与敌人激战;长途行军的辗转腾挪书写而成。危急关头,毛泽东的战略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的多数赞同.
1935年1月7日,红军在朱德指挥下,按照毛泽东的打法攻克遵义后,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935年1月。为把中央红军消灭在川黔边境,蒋介石前后调集中央军,湘、滇、川、桂、黔等军。共约40万兵力进逼遵义,对中央红军形成铁桶般的重重包围。
1月中旬,中央军尾追红军进入贵州,黔军在各县城守备和就近攻击;川军推进至川黔边境;湘军则在湘川黔边境构筑碉堡防止红军东进和红2、红6军团会合;滇军,桂军都在逼近途中。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
一渡赤水河,运动中调整战略
中央红军制定了两套应敌战术方案:
A方案:由遵义北上,北渡长江,进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会合。
B方案:渡江不成暂留川南,伺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
1月19日起,红军分三路向北往土城、赤水方向前进。敌军随后追击:黔军占领遵义;川军防守宜宾、泸州,另8个旅分路向赤水、叙永等地推进。24日红军攻占土城。28日红军在土城重创川军2个旅,但川军后续4个旅迅速增援过来。
于是,毛泽东下令让红军立即撤出战斗。毛泽东指挥下的红军,并不是一味地逃跑,而是在运动中寻找和创造战机歼灭国民党军队。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出发,分三路向川南开进。右路红军一边牵制綦江、合江之敌,一边向赤水疾进;中路红军由遵义、娄山关出发攻打土城;左路红军摆脱尾追和侧击之敌,向土城前进。
从26日到29日,红军各路军团一边打击敌军。一边从猿猴场(今元厚镇)西渡赤水河,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去往川南。
2月2日到2月7日间,红军进攻川南的叙永、古蔺地区,准备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但没有攻克下来;西进时还遭到川军截击,被川军以优势兵力分路向红军进逼。
红军出现在川南,令蒋介石大为震惊。也重新调整部署,集中17个师另四个旅追剿,并下令加强沿长江两岸布防;让湘军主力在湘西“围剿”红2、红6军团;中央军薛岳兵团和地方军滇黔两军在川军协同下,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长江以南、横江以东、叙永以西地区。
关键时刻,廖承志等人破译了敌台密码。截获了敌军情报。这在以后的指挥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红四方面军张国焘往轻说是军阀割据思想严重,缺乏统一作战的大局意识;往重说,是否有借刀杀人之心也未可知。他借口地形险要和重兵防守,不听中央“率红四方面军南下吸引川敌”的命令,反北攻陕南,使川军集中精力打击中央红军。南面国民党军和黔军尾追红军;滇军也在急进围堵的途中。
当时情况是正面对决无论人数还是装备都打不过,逃跑也甩不开追兵,还有猪队友拉跨。包围圈在逐渐缩小。于是毛泽东决定,暂缓北渡长江,启动B方案,于是7日中央红军改向云贵川三省边境的扎西地区进发,在那里敌军防守薄弱,短暂的整编精简了部队,为后续战斗加强了战力。 二渡赤水,娄山关和遵义战役
2月9日,蒋介石认为红军前往扎西是想要北渡长江。于是他增援部队到宜宾段各主要渡口,又命令滇军和川军潘文华部两路前往扎西对红军进行合击。
战场运筹,所谓知己知彼,双方主帅免不了打心理战,之前毛主席布置五军团、九军团分别佯攻镇雄、彝良,调动滇军主力前来振元。以便红军打开西进金沙江的通道,虽然蒋介石没有上钩,但是滇军主力已经被红军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兵力空虚。
在毛泽东指挥下,11日中央红军从扎西挥师东进。同时,红9军团在扎西大肆活动,造成主力还在扎西的假象;红5军团的一个团兵力伪装主力向温水方向开进,以吸引追击的川军,掩护红军主力去往二郎滩。二郎滩的敌军在毫无准备情况下一打即溃。红9军团完成任务后再赶上大部队。
红军方向
红军先头部队抢占二郎滩后,成功掩护主力部队于2月18日至20日,第二次渡过赤水河,过河后的主力部队继续向东面的桐梓、遵义方向前进。
红军这个动向让蒋介石做出判断,认为红军去和红2、6军团会合,于是他重新部署作战方案,各路敌军又根据红军的动向从各方面围追堵截过来,想要形成新的包围圈。把红军歼灭在娄山关以西。
因此娄山关对红军的意义,就成了必须取胜的生死一战。取胜就能直下遵义,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失败则会被合围生死难料。
24日红军占领桐梓。立刻向娄山关发起进攻。娄山关,地形十分险要,两山之间只有一条窄窄的谷道,山峰的坡度陡峭,接近九十度。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娄山关一战,由彭德怀麾下的红3军团打正面战斗,经过一夜艰苦激战,眼看就要拿下关口的时候,背后敌军的增援部队也到了。千钧一发之际,左右两路秘密迂回的红军部队也到了,两面夹击之下,击溃了黔军的心理防线,黔军两个团600多人被消灭,红军自身伤亡100多人。
娄山关大捷是红军长征以来第一次取得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红军的士气,也是毛主席重新掌握中央红军军事指挥权之后的第一仗,此战的胜利对于红军今后的意义极大。因此,胜利后的毛泽东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展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留下了一首传诵至今的千古佳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攻克娄山关后,我军一刻也没有耽误,直向遵义城进发,途中还击溃了姗姗才来增援娄山关的一小队王家烈的部队。这时遵义城守军因为之前红军的撤离,心理上麻痹放松,王家烈根本没有想到红军还会回来,他正在城里准备给他的老母亲过寿。得知红军打过来,仓皇迎战,被红军27日在董公祠把3个团的阻击守军打得落花流水,28日晨再次攻占了遵义城。
红军打得王家烈部溃败出遵义城,途中遇上了驰援遵义的吴奇伟部队,两军合兵一处,趁红军立足未稳,又杀回遵义城。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在迎敌中不幸牺牲。是红军长征中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双方在此展开拉锯战,红军夺取老鸦山制高点,连续击溃黔军的多次反扑。
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
可以说,红军的每次战斗都是惊险奇绝,稍有不慎,历史可能就会改写。但是红军凭着坚强的意志,勇猛善战和毛泽东精妙的指挥,一次次地取得了胜利。
吴奇伟的部队被打散后红军一路追击他的残部将其赶过乌江。其余尚未过江的1800余人和大批武器,全部成了红军的俘虏和战利品。
二取遵义的作战历时五天,击溃和歼灭敌军2个师以上兵力,3000多敌军成为了俘虏,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使得红军的士气得到了极大鼓舞,同时打击了敌军的气焰。
娄山关
三渡赤水,由遵义再进川南,声东击西神出鬼没
再次占领遵义后,红军主力在鸭溪,遵义一带集结,等待战斗时机。
3月2日蒋介石飞往重庆,亲自指挥对红军的围攻。先后制定了四面包围VS一军突进的打法,和堡垒推进VS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准备南北夹击,缓慢推进,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这一狭窄地区。战局出现了令人不安的平静,红军如果被蒋介石温水煮青蛙,后果不堪设想。这时,红军方面又截获了敌军的电报,提前知道了蒋介石的战略意图和部署。这有力地协助红军制定战斗计划。
3月5日以后,中央红军顺着情报中蒋介石的意图,命红9军团伪装主力在桐梓、遵义地区多次诱敌扰敌,把川军向东吸引。红军主力也由遵义向西并一路寻找作战机会,但是没有成功。
当时红军大部分指战员都想要去攻打金沙,只有毛泽东不同意这个打法,他提出:
“长途奔袭不利于保密,金沙守军虽然弱,但是敌人容易增援,如果打成攻坚战,我军将完全处于劣势。还容易遭到侧翼敌军偷袭。况且金沙易攻难守,万一失守又要退回遵义,等于回到原点劳而无功。”
那么打哪里呢?
毛泽东提议攻打鲁班场。
大多数将领都很不理解毛泽东的方案,怎么人少的不打,反而打主力?毛泽东说
“这里虽然是敌人的主力,但正因如此,其他敌军不会增援。同时,攻打鲁班场,让这里的敌人怯战不出,就给红军再次渡河创造了条件,不然,直接渡河,会给守军‘击敌于半渡’的机会。到时红军首尾难以相顾,就有很大风险。”
周恩来支持了毛泽东这个少数派的意见。
15日,红军主力进攻鲁班场,果然不好打。红军的攻击未能奏效,吴奇伟部队也赶来增援,红军于是转兵北进,寻求新的机动。
毛泽东早在部署红军作战行动时指出:
这一战并不追求常规的战斗成果,目的只是把将滇军调出来,为下一步战斗打下有利基础。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红军采取了一系列的声东击西战术。
毛泽东于3月16日至17日。从茅台第三次渡赤水河,渡河时搞得声势很大,让侦查的敌机很容易就看到;红军主力渡河后又关闭所有电台,在山地中潜伏,让此人找不到。
19日,红军打下镇龙山,再次进入川南。
3月20日,红军的1个团大张旗鼓地向古蔺前进,又带着中央军委的一部电台,一路频繁发送电文,向四川南部的古蔺、叙永方向前进,更加凑巧的是,路上遭遇了小股敌军,正好激战使其溃败回古蔺县城,溃军自然给蒋介石汇报说:红军主力向古蔺移动。
飞机侦查、人员报告、电台动向等几方面蛛丝马迹反馈到蒋介石这里,成功调动了对手。他坚信有很明显的证据显示红军有北渡长江的意图,急忙调整部署,向川南压逼红军,企图再次围歼红军于长江南岸古蔺这个狭小地区。
四渡赤水,跳出包围圈,笑傲金沙江畔
兵力上的悬殊对比,包围圈的日益形成,让蒋介石信心满满,声称这次“再不歼灭红军何颜再立于斯世?”。鱼已上钩,毛主席下令秘密南下。红军主力由镇龙山以东地区,突然折向东北,于21日晚至22日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第四次东渡赤水河,几乎与敌军部队擦肩而过,然后急速南下。
26日进至遵义及周边地区。
27日,神奇的红9军团再次负责佯攻,引国民党军北上;红军主力则继续南进;
28日,红军穿过国民党在鸭溪、枫香坝之间布置的碉堡封锁线到达乌江北岸。
29日夜,红军主力在先头部队掩护下趁夜强渡乌江,除在乌江北岸牵制敌军红9军团外,红军主力顺利向南,在31日前全部渡过乌江,巧妙地脱离了古蔺的包围圈。
4月2日,红军仍是小部队佯攻息烽,主力却直扑贵阳。之前蒋介石觉得可以彻底歼灭红军于鸭溪,得意地飞到贵阳来督战。这让蒋介石猝不及防。此时国民党军在贵阳及周边只有4个团的兵力。
蒋介石:一怕贵阳被红军乘虚攻占,直取主帅;二怕红军东进会师红2、6军团壮大了力量。故而一令急调部队日夜兼程驰援贵阳;二令中央军和湘军在川黔湘边界堵截;三令守城部队死守飞机场随时能逃跑。
4月4日,红军在打鼓新场和黔军打了一仗,取得击溃5个团,歼敌2000余人的良好战绩。此时滇军主力奉命驰援贵阳,已经出了云南,红军小部队4月9日对贵阳东南的龙里镇佯攻突袭,迷惑敌军。实际上红军主力从贵阳、龙里之间穿过国军防线盲区,以每天120里(60公里)的行军速度,向兵力空虚的云南疾进,15日便渡过了北盘江。
蒋介石对红军神速西进大为震惊,急调吴奇伟、周浑元部和湘军3个师以及滇军王家烈部,沿黔滇公路对红军实施追击。
中央红军主力迅速进军兵力空虚的云南,在制定战斗方案时,毛泽东将行军时间等各项因素都已考虑进去,所以4月下旬,当红军兵临昆明城下时,各路对手离红军还有3日以上行程。我军占据了时间上的有利先机。
红军还是小部队佯攻昆明,主力向金沙江左岸挺进。红军经皎平渡,自5月3日至9日,全部渡过了金沙江。神出鬼没的红9军团,他们在胜利完成了牵制任务后,也渡过了金沙江。
至此,在毛泽东的运筹帷幄之下,中共中央红军成功地把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全部被甩开在金沙江以南,红军渡江北上目标实现,蒋介石的围歼计划就此破产。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伟大胜利。
四渡赤水战役的历史意义
四渡赤水战役前后持续三个多月,危急关头转败为胜,掌握战场主动权。红军巧妙穿插在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作战方向灵活机动,善于调动和迷惑敌人,在运动中创造战机歼灭敌军有生力量。生动诠释了什么是“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的方针,
毛泽东在指挥中坚持实事求是,根据战场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行动方向,但始终都是为了既定目标服务。
遵义会议前,面对兵力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放弃与红2、6军团会合,改向贵州进军,避免覆灭的危险。遵义会议后,放弃建立川黔根据地计划,拟过长江去开创川西北根据地。
红军一渡赤水后,由于战局的瞬息万变,暂时放弃北渡长江,改师向扎西集结,通过二渡、三渡赤水河,渡乌江,四渡赤水,最后渡金沙江,终于实现了北渡长江的计划。
其次,红军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争取和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兵者,诡道也。四渡赤水战役中,毛泽东灵活运用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多次佯攻,让敌人搞不清楚红军的真实意图,摸不准红军主力所在位置。情报战发挥了重大作用。一方面是积极准确提供了敌方情报,一方面为了调动敌人,主动给予敌人假情报,让敌人成为“红军蒋介石军团”按照我军的意图调动。
最后,红军各级指战员和广大红军战士用铁的纪律,铁的意志不折不扣地完美实现了毛泽东的战略指挥意图。
要知道,所谓的“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这十个字,在当时年代,红军装备缺补给差的情况下,意味着穿着草鞋打着赤脚,背着武器,缺少补给,在崎岖不平的山区道路上长途奔袭,每天120里的行军速度,相当于一个半马拉松,并且还要随时进入战斗。
几次渡江过河,红军部队都在到达河岸之前,已经做好了过河纪律宣讲和分组人员安排,做到过河时秩序井然,随时保持战斗姿态。这些细节,都是国民党军队做不到的。
国民党这边,诚然蒋介石也是精通军事的优秀指挥官。但是,他与毛泽东相比,就像石头遇到了水;他所指挥的国民党部队也是由中央军和地方军阀势力私人屯兵拼凑而成,统帅和将领之间,各部之间互相猜忌,都企图消耗他人兵力保存自己,造成军令的执行大打折扣。
前面提到的一渡赤水后,蒋介石即令加强长江沿岸防务,接到命令的军阀们则是龟缩在沿江几个据点,因此长江防线并非密不透风;为了防止红军过河,蒋介石下令烧毁沿江船只。割据军阀却只是将船沉入水中,河面上还留了几条摆渡挣钱。这些做法都给红军渡江创造了机会。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可以说它是长征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胜利。也是我军战争史上的光辉战例。是毛泽东和全体红军将士合力书写的伟大历史篇章。
每每重温这次战役,读者无不报以畅快和会心的大笑。同时更加敬佩毛泽东等领导人和所有前赴后继创造新中国的革命先烈们。可以说,重重坎坷和危机中,是共产党创造了历史,也是历史选择了一心为公的共产党和它的领导集团。
当今世界,和平是主旋律,并且卫星导弹等高科技的发展,使现代战争的进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许我们再也无法照搬当年的模式。但是,
我们虽然不好战,维护和平却需要有强大的军事智慧和力量为后盾,能战方能止战。
因此这一战役在今天对我们仍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共产党人的初心和艰苦卓绝的精神将永远照耀我们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