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原话揭示的是生活哲学问题和对少部分人的批判。意思是用通常道德标准衡量,一个貌似可怜之人现实的不如意,一定是由于之前的过错造成的或咎由自取,知道自己错了还屡教不改和咎由自取即是此类人的可恨之处。
02“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一句俗语,实际上这句话揭示了生活中的一个哲学问题,如果一个人让外人对他产生同情心,或许是因为他做错了什么事,才导致此下场。当然这个结论肯定不是绝对正确,但有时候会被拿来批判少部分的可怜人。如果是因为咎由自取,最后落得一个凄惨的处境,对于得知真相的人来说,内心的同情心就会产生改变或者减少。当然“假可怜”的确存在,但我们也不要丢掉正常的同情心理。
03可怜分"真可怜"和"假可怜"。前者是自己经过尽可能的努力但境况仍然不佳或灾难降临在自己身上,这种"可怜"相当于"不幸"和"可敬",求助与施助双方在心理上是平等的,比如地震后依然乐观的四川同胞。后者则是有些人有意无意地放低姿态或伪装,用来获取某种好处的手段或博取别人的同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街头的"假乞丐"。
04强烈的依赖心是"假可怜者"的"第一宗罪"。他们总是被动地等待别人的扶助,别人热情的援手越多,他们自力更生的意愿就越少,到最后,"可怜人"越来越"可怜",让援助者"恨铁不成钢"。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喝过"墨水"、四肢健全,却因偷窃被人毒打致残,最后的尊严也难以保全,实在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05自私自利是"可怜人"的第二大可恨之处。在所谓"帮人帮到底"的掩护下,有些"可怜人"不仅不顾援助者的处境不断盘剥,还用"可怜相"来抱怨别人不够在乎他,这让援助者感受到"高尚道德感"的失落,并产生强烈的自我责备和自我贬低。许多"老好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朋友借钱越来越"狮子大开口",可拒绝后自己却像欠了人家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