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陶渊明曾经感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已经过去的一切,不可以重来,但是未来是可以补救的,一个人走入了迷途,并没有什么关系,只要今天的选择是正确的,就对了。
不可重来的一生,有多少人在违心地活着,只懂得前行,却从来没有考虑过退路。殊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真君子以退为进。
如果方向不对,停止就是前进;如果误入歧途,退缩就是希望。
自古以来,强中更有强中手,不管你多厉害,都不能和天下所有的人对抗。学会低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因此,那些有大智慧的人,懂得“退隐”,总会在某些时候,做回自己,成全自己。
02
混迹官场时,“退隐”就是功名。
春秋时期,范蠡和文仲是越王勾践的谋臣。
在勾践被吴国的夫差打败时,文仲帮忙打理朝廷事务,范蠡陪伴勾践到吴国当奴隶。
勾践卧薪尝胆多年,励精图治,然后大败吴国,成为了霸主。此时,范蠡对文仲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事情,也是常有的,我们可以和君王一起吃苦,但是不可以一起享乐。不如归去。”
“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就会伤害到自己。范蠡离开官场,成为了商人,留下了“陶朱公的英名”。
古人说:“高处不胜寒;恐惊天上人。”
一个人的位置很高了,那么他遇到的寒流会更猛一些,并且他的言语,会惊动到比自己地位更高的人,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要懂得,龙有逆鳞,触之必怒。人要往高处走这是欲望,也是做人的斗志。但是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应该及时让位了。否则,触动了龙的鳞片,自己一定会伤痕累累。
自古以来,就有“主动让贤”的说法。把重要的位置让出来,自己成为别人的引路人,反而体现了自己的宽厚仁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没有人会去攻击一个对自己没有威胁的人。这是让位的智慧所在。
03
争执不休时,“退隐”就是大度。
王安石,宋朝的名人,在官场起起伏伏多次。
他主张推行新法,但是遭受到了保守派的抵制。熙宁七年,他被辞退了,第二年,他再一次被启用,任职一年后,他再一次遭到辞退,隐居在江宁一带。
有一次,王安石陪同宋神宗在相国寺看戏。他赋诗一首:“诸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
人生就像一场戏,每个人都是演员。在戏台上的时候,可以假扮成富人,也可以假扮穷人;在生活中,富人也可以一夜垮台,穷人也可以一夜翻身,谁说得清楚呢?
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想争夺权力、地位、金钱、美色。你想要的东西,恰好是别人想要的。如果你寸步不让,那么别人一定会恨你,然后想办法伤害你。
有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如糊涂。
做人,最难的不是精明,而是从精明转糊涂。假装糊涂的人,即便弄丢了一切,也毫无惧色,因为他早有预测到事情的起起伏伏。
把自己拥有的东西,拱手让人,这是“精神上的退隐”,反而体现了“知足”的快乐。
04
人生受阻时,“退隐”就是开始。
看过这样一句话:“下级就像弹簧,你可以压扁他,但是他也会顶你,你只要拉他一下,他反而会退回去。”
人与人交往,就像挤压弹簧一样。只要一个人自身有了弹性,就可以游刃有余;如果利用了别人的弹性,自己的压力也会减少。
很多人,都生活在社会的夹缝里——上有上司,下有下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晋朝时期的陶渊明,一直努力为民,想要混到高处去,但是他在当县令的时候,忽然就明白了,这一切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凭借一己之力是不能改变天下的。于是乎,他做出了退隐的决定。
俗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
陶渊明过着躬耕的生活,却有了更多的时间读书、写作,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
退一步,再退一步,其实是让人生到最低谷,然后开始崛起。毕竟,别人成功的套路,是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
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路,发挥自己的优势。退隐,其实是扬长避短,把优势变成力量,推动自己从另外一个方向,出类拔萃。
05
世道混乱时,“退隐”就是平安。
弘一法师说过:“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真正厉害的人,不一定是大人物,甚至连他的名字,你都没有听说过。但是他却活得很好,很享受安静的生活。他的生活状态,让别人特别向往。
《桃花源记》里写道:“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就是躲避战祸的古人,形成了自然的村庄,让后人一直向往。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的梦想,可是很多人却不懂得,只要你愿意过普通人的生活,到处都有“桃源仙境”。
从热闹的地方退回去,过简朴的生活;把欲望戒掉,让自己的心变得平静;放弃注定得不到的,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这样的话,日子会越过越踏实。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需要“平安着陆”,别老是悬着。就像乘坐飞机一样,不管天空的景色多美,也只有飞机落地那一刻,才明白,属于自己的,是脚下的土地,并不是云彩。
06
有句话说得好:“别问你有多少钱,问一问你还能活多少年。”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上半生前行,下半生隐退。富贵是愿望,仙界是期待,一日三餐才是生活。
能够主动退让的人,其实是用另一种方式,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让一让,是决心,更是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