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适用于8-10分钟的说课要求,第一课时;注意说课的抑扬顿挫、肢体语言动作与稿子的配合!
开场白: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小学道德与法治组三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干点儿家务活》,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等几个部分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本单元是《我爱我家》,包括了《我和我的家》《家人的爱》《让我自己来整理》《干点儿家务活》四节,学习内容都是围绕学生的家庭生活具体展开,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感受家庭的爱,同时也倡导让学生去为家庭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从而为学习本节课知识做好了引导。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经历了由幼儿园需要被照顾关爱的集体生活过渡到学校独立成长的阶段,六七岁的年龄,天真活泼,也愿意通过做家务展示自我,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家庭结构不同、家长的支持度相差较大,同时也缺乏家庭责任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注意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感意识与能力。
过渡语:略
三、教学目标:
1、懂得做家务是爱父母、爱长辈的表现
2、通过分享、交流和实践体验,掌握基本的家务劳动技能
3、感受做家务的乐趣,体会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的美好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做家务的乐趣,懂得小学生应该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难点: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提升学生做家务的实践能力
过渡语:略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经验及年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活动操作为主的教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领悟,在活动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落实到行为实践的过程; 在学法上,我将指导学生采用以小组合作为主的学法。
六、教具学具:一件衣服(校服即可),一双袜子
七、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融入教学内容之中)
下面我将重点说一点我的教学过程。
疫情期间,我们的小学生都在家学习、生活,我们是否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成长?我们在爸爸妈妈眼中长大了吗?
环节一:开展--家务劳动环境小调查
1、 课前调查:在班内开展“我的小本领——家务劳动小调查”,并通过手机微信展示在疫情期间同学们在家做家务的微视频,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
2、 同时出示“家务小口袋”课件,让学生说说口袋中的哪几种家务是自己常做的,是怎么做的。根据学生的发言,同步播放相应的做家务的视频,观察其过程和步骤,为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提供资源。
3、 小组合作、交流分享。
我将提问:平时做过哪些家务?使学生有机会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所做过的力所能及的家务及感受。
环节二:我是家务小能手
1、展示疫情期间学生拍摄的家庭照片。通过观察照片,谈话引入:这么整洁、美丽的家是谁的功劳呢?让学生认识到家务劳动创造美。
2、学生上台表演自己熟悉的、掌握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擦桌子等。 然后我将让学生现场进行叠校服,快速洗袜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互动、并进行点评、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一些常见家务劳动的方法与技巧。
3、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引发学生读图感悟:做家务要讲究方法,学会做家务会带来快乐,要主动为家人分担家务。
4、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家务日》,提问:视频里的小朋友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烦恼?你在做家务的时候有过这样的烦恼吗?帮助学生思考:做家务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该如何去克服?
环节三:我们合作一起做
1、师:《家务日》小糊涂做家务给妈妈添了许多麻烦,这是因为小糊涂不知道怎么做。有时候,我们也会有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学一招。
2、我拿出示范用的衣服和裤子,说明:折叠衣服也是大家可以学习的家务劳动中的一项。请学生再次折叠校服,并邀请折叠规范的同学上台示范,我将对部分学生进一步指导。
3、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叠衣服实践活动总结,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成长,得到锻炼
4、学生分组上台展示自己最擅长的家务,分享、交流做家务的小技巧、好办法,我将给予鼓励和肯定。
环节四:我是家庭一员,家务有我一份
1、指导学生阅读绘本《朱家故事》。故事里的爸爸和兄弟两个被妈妈照顾得无微不至,然而他们一点也不参与家务事。劳累辛苦的妈妈为了教训他们,有意离家。没有妈妈的朱家乱套了!通过妈妈的这一举动,故事里的爸爸和两兄弟才明白:家务事很多、很繁杂,需要家庭成员共同分担。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使其了解,作为家庭一员,应该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3、角色扮演。让学生明白,即使家长不支持自己做家务,自己也要主动学习做家务的方法与技能。学着做,坚持做,能为家人分担家务。
4、教师结合教材中主持人的疑问,引导学生讨论“有时会忘了做,怎么办?”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引导。
环节五:作业设置
课下,我将要求学生小组之间,自己整理一份小小家务我来做的画画比赛,形成小组画册展示。
板书:根据个人能力,从教材选取展示(注意书写!)
八、说板书:略
以上是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结束语:我的说课到处结束,感谢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现在我可以擦掉我的板书了吗?